劲方医药汪裕:多中心临床开发,有所为有所不为 | E药经理人专访

E药经理人
2022-08-29
分享到

对于Biotech公司而言,每个国际多中心项目都意味着时间和成本的挑战,当然也意味着团队成长和产品开发的机遇;因此公司需要对自身发展目标、研究实力、临床管线做出全盘平衡的考虑,具体分析每个产品的特性、目标受试者人群,有所为有所不为。 

Q=E药经理人融媒体,A=劲方医药CMO 汪裕  

Q:你认为,CMO之于企业产品研发和战略合作有哪些重要性?

  A:新药开发是长周期、多部门的会战。临床研究环节需要的时间和成本,对每个产品研发和企业的长期发展,影响不言而喻。CMO需要足够的经验、专业知识和执行力来领导临床团队,把握临床开发大方向,同时也关注方案设计细节(包括适应证、临床终点、生物标志物选择)以及和外部专家、监管层的沟通,带领团队共同推进临床管线。临床与战略发展部门的协作对引进、授权的合作开发也很重要。比如在劲方,基于科学的认知、打造源头创新的自主研发与合作开发管线,是公司“全球新”立项与国际化开发的重要体现。临床团队重点从临床开发角度评估外部产品竞争格局、成药可能性、后续开发可行性,大家对于产品或技术达成共同的科学认知,正是公司选择合作开发的基石、形成跨部门共识的起点。  

Q:CMO在企业与研究者之间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A:曾听国内一位权威的肿瘤专家讲过:如果有一天国内企业的医学官能和国内、海外研究者进行科学争论,本土的临床开发水平便跃上了一个台阶。因此,临床开发团队是企业与研究者之间的重要桥梁。随着大量国内创新药物进入临床,双方合作的节点不断前移。我想所有临床研究参与方都有共同的目标,就是希望给患者带来潜在获益,尽量减少药物可能给患者带来的风险。因此药企和研究者都会基于科学证据、GCP准则、病患的利益和风险获益平衡,围绕在研产品的作用机制,平衡获益和风险使得临床试验设计更合理、临床操作更有效。  

Q:据你观察,CMO需要哪些关键的素质?

  A:我个人的理解,医学官应当拥有临床医学背景,对临床试验相关指导原则法规熟悉,并熟悉前、后期阶段的新药开发流程,当然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有领导力。新时代的医学官还需要具有跨界知识,尤其是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经验。  

Q:在制定多中心临床开发战略时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A:首先,国际多中心临床开发的前提是产品需要拥有全球权益。比如劲方自主开发、拥有全球IP的“全球新”产品,通过开展国际多中心试验,可增加不同种族的研究样本和数据,助推其走向国际市场。第二,对于Biotech公司而言,每个国际多中心项目都意味着时间和成本的挑战,当然也意味着团队成长和产品开发的机遇;因此公司需要对自身发展目标、研究实力、临床管线做出全盘平衡的考虑,具体分析每个产品的特性、目标受试者人群,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针对鼻咽癌、NK/T细胞淋巴瘤等本土高发癌种患者进行临床开发,不一定考虑海外试验。  

Q:对于劲方来说,是如何制定国际多中心临床开发计划的?

  A:目前劲方有多个产品已进入国际临床开发阶段,我们布局全球的研发和临床团队具有资深的海外背景,高效、精准地推进临床管线进度。同时,随着公司的国际化开发逐步拓展,我们不断与更多跨国企业开展临床合作开发,包括近期和纳斯达克上市公司BioLineRx达成协议,共同推进pre-NDA阶段的产品motixafortide,这也显示了国际合作伙伴对公司原创新药开发和临床研究设计的认可。  

Q:多中心临床的设计中会面临哪些挑战?

  A:企业需要综合考虑全球各地监管要求的共性和差异。申报的“时间差”是绕不过去的因素,但我们总是希望能够克服挑战,做得又快又好。所以我们需要提前规划,充分咨询和倾听各地监管部门的意见和指导,同一套方案在不同地区申报IND,要考虑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申报周期和要求,进行统筹,在整个申报过程重视反馈、吸取经验,也为后续其他地区的推进提供借鉴。临床试验方案还需兼顾不同地域的病患人群和社会文化特点。比如在澳大利亚开展早期健康人试验一般进展较快,但针对某些疾病可能患者数量较少,大规模试验不一定适合。  

Q:作为临床开发的专家,如何评价近年来业界经常探讨的“真实世界”研究?

  A:2016年美国FDA发布了一项《21世纪治愈法案》,提出以真实世界数据支持临床开发甚至新药审批。辉瑞开发的帕布昔利布(palociclib)和安斯泰来开发的他可莫司胶囊(tacrolimus)就是在上市后,利用真实世界数据获批了新适应证。很多专家对法案进行过精彩的解读,有一点我非常赞同,并非所有真实世界数据都能支持上市申报,能否从中挖到宝藏非常有挑战。真实世界的数据,可以汇总、分析不良事件,探索剂量优化的空间,并为新的适应证提供支持。  

Q:今年以来,药企尤其是创新药企在国际化进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临床角度来看,你觉得有哪些挑战对于国内药企来说是比较“头疼”的?又有哪些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A:国际化的挑战不是一个新问题,每家遇到的问题不尽相同。首先,FDA等西方监管机构不鼓励企业研发太多同质靶点药物,临床需求不大,所以我们需要坚持自主原创;第二,不少海外监管层对于受试者人群的代表性构成有严格规定,出发点是保障药物在不同人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无差别,因此临床设计需提前考虑人种的代表性;第三,面对疫情、战争等不可抗力因素,我们看到当下不少研究出现较大的数据脱落;此外,临床设计必须要结合相关数据与主要、次要临床终点之间的联系,针对数据脱落做出预案。  

Q:从满足临床需求和提升中国研发创新影响力的角度来看,Fast-follow的项目还有没有价值?你如何看待这种项目同质化的现象?你认为中国下一步要做First-in-class药物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A:创新药产业的发展需要跨越长周期,所以Fast-follow在一定时期还是会长期存在。但长远来说,如果同类产品过多就会出现赛道拥挤、临床资源浪费,不仅在整个产业层面不符合药物经济学理念,也会给药监部门的审评、判断带来压力。个人感觉在非常拥挤的赛道中,Me-too、Me-better项目如果进度不能进入国内前三名,开发难度是非常有挑战的。本土研发要进入First-in-class的收获期,产学研的生态圈还需要更多原创力量和精神,在基础科研和转化医学层面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正因此,劲方医药始终坚持“全球新“策略,打造从早期发现、转化医学到临床开发一体化研发体系的初心,以源头创新和国际化策略对抗内卷的风险,脚踏实地打造具有国际化、商业化价值的产品。